close

為什麼要來外國讀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早前替人填了份問卷,本來以為能快快寫完的我在這條問題上猶疑良久,想不出任何我滿意的東西。對十二歲的我來說,與其說為何要來,倒不如說我想不出任何不來英國的理由,便聽從父母發落好了。經過多年的外國生活到了現在,我對這個問題自然有了更深的體會。有時我不禁會想,幸好我真的來了。以下的是我個人對此的答案:相信對大家能起點參考的作用吧。


正如上面所說,十二歲的我還只是一個死小孩,心智還未發展到考慮將來的地步。因此,會說服我向來好動的我到外國其實不太難。我媽只是跟我說了學校的一些優點,例如十月中有兩星期的假期,和每天放學後也可以踢足球等,就足而讓我同意到外國去了。可見小時候的我是多麼容易滿足(被騙?)呢。

跟不少朋友談過,我想很多人也有不想離鄉別井到外國的想法吧,那就像是丟棄已有已知的一切,走進充滿不確定的迷霧中一般。的確,要離開熟悉的事情,熟悉的朋友都是十分困難的決定。不過,那時的我正值小學畢業,原來的同學們本來就會四散東西。既然離開熟悉的環境已是既定事實,那要去那裡繼續生活分別實在不大吧。事實上,我的離開似乎讓我和這群舊同學更親近了。感謝近年來偉大的教育改革,我同班同學中離開香港繼續發展的不是少數。所以,當大家從世界各地回港度假時,自然而然便會聚在一起見見面聚聚舊。例如,最近的聚會中,出席的居然有十多人,接近那些年半班的人數。跟這些兒時每天相見,現在互相隔着幾個大洋的朋友們一起唱K吃飯,確是別有一番趣味。老實說,若果人還在香港,也許便想不出什麼特地要見而的理由而漸漸疏遠。回港度假的我卻可厚顏打電話給眾人宣佈我的回歸,然後已此為理由說句:「一齊食餐飯吖!」

離鄉別井除了是跟了解的說再見以外,還是接觸未知事情的機會。相信語言和文代的阻隔也是很多人抗拒到外國的原由。作為一個家裡說中文,學校用中文授課的普通男生,這自然也是我初初遇到的難題。以小學程度來說,當然的我英文其實不差,但在日常應用上當然沒到胸有成竹的地步。更何況,我所有的英文知識都是從書本上學來的,對一些日常用句,和英文世界的流行文化還是一竅不通。所以有時聽不懂老師所說的,也跟同學們沒什麼話題。為了嘗試消除我和他們之間無形的隔膜,我花了很多時間看書,看新聞,甚至玩足球經理遊戲來學英文。慢慢地,我的英文水平便追了上來,到了現在我甚至說不出我用什麼語言思考了。在外國對外語的能力絕對是有幫助的,特別是日常用語上,的確可以讓你變得更流利更有自信。然而,幫助有多大,就取決於個人努力的的程度了。

有人說,在外國讀書非常苦悶。個人經驗是,跟香港這個不夜城相比,世界確沒有太多地方是更多姿多彩的。然而,我十分幸運的生活在倫敦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最多元的城市。這裡的人和能做的事實在是多不勝數,週未既可從逛博物館,也可到夜店瘋狂。更何況,苦悶的另一原因純粹是因你更空閒。英國雖已是西方國家中讀書較繁忙者,但跟香港比較自是小菜一碟。多出來的,讓你可以暫時放下書本,真正做一些你喜歡的活動。例如我打籃球和羽毛球:假若在香港讀書的話,實沒可能同時參與兩種運動的訓練。當然,還有經營這個BLOG,所用時間之多,只是在外才有時間打理。因沒有課本全天候壓着,英國人對書本在學科的看法跟香港人也不同。除了是必須外,還可以是喜歡的,享受的。我很感激這些年來空閒的時間,使我不再窩在家中,到外國享受陽光(如有),還看了很多不同的書,充實了自己。也許我在香港的話,根本不會對歷史再有興趣。當然還有打了很多機XD。像我一樣這麼早出國的實是少數。但即使你中六才來,以你在香港用了的功,空閒時間還是很多的。所以,只要用好這些時間,想做的事就更能做到了。

當然,到外國升學自然還想進間好的大學/公司等吧。畢竟外國的大學排名靠前是不爭的事實。就我個人來說,在英國的時光絕對幫助了我選讀歷史和政治科。假若在香港讀書,幾可確定這些科目會被標成「沒用」「沒前途」吧。首先,在英國讀書讓我有機會去看看大學,聽演講之類的活動。從小有幸在這個多元種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環境中長大,確是擴闊了我的視野和對世界的認識。有說,英國人是世界上最國際化的人之一:駕的是德國車,喝的是愛爾蘭酒吧中的比利時啤酒,吃的是中餐,印度菜或是土耳其Kebab,回家坐在瑞典製的梳化看日本品牌電視的美劇。(原文)。的確,現在的我對各地的文代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友儕們也來自世界各地。

從小時候到現在,我都很喜歡去旅行。從本博客中大量的遊記便可得知。這是因為我一直都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困在香港。來外國讀書正好給了我一個走出去,了解我所在的世界的機會。

上週留學指南:做到笑的中文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stin 的頭像
    Justin

    Memories of Everyday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