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月初的酷熱不再,總體來說天氣還是很好的。陽光還在,絕對是適合在倫敦走走的天氣。在英國待得愈久,發現自己也像英國人一樣經常在談天氣,是因為被同化了嗎?﹣_﹣泰晤士河南岸(South Bank)為倫敦著名的文化藝術區域,由在西敏寺對岸的倫敦眼直到泰特現代藝術館之間的約一英里的路上佈滿了博物館、劇場和水族館等的建築,就像我們就了很多年都還沒興建的西九區。走一遍大約需要二十分鐘,當然加上參觀,拍照,和看在不定期出現的集市,在那裏消磨一整天再容易不過。


我由北岸,在西敏寺旁的堤防站(Embankment)出發渡河,眼前的第一座建築便是皇家慶典廳(Royal Festival Hall),一座大型演奏廳。建於1951年,它是第一座於戰後興建的一級歷史建築。附近還有好幾個差不多表演場地,和英國電影協會總部。值得留意的是,在這些滿有文藝氣息的區域中,有一個滑板場地,幾個少年在古典樂演奏廳下聽着Hip-Hop練滑板,倒也有趣。由於不是假日,人流不算多,卻遇上了只在平日出現的流動書店:在電影協會總部門外排列一着一排排桌子,上面佈滿了各種能想像到的書本,由蒸氣火車圖鑑,到曼聯球星集(雖然從球衣推論是十多年前的刊物)也有,當然還少不了英國永遠的話題:戴安娜王妃的恩怨情仇。



不過半小時,巨大的發電廠映入眼簾,當然便是泰特現代藝術館。一支高聳入雲的煙囪,讓整座美術館活像一個現代藝術的教堂,與對岸的聖保羅大教堂相映成趣。再次來到這裡,再次假裝我了解現代藝術(笑)。誠然,我絕對不是什麼藝術學者,但Art這回事不是應是與我們的生活相關的嗎?看到下圖這個,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天花上的喉管:原來喉管就是靈感。另外我也很喜歡五樓的兩個攝影展覽:第一個是美國藝術家Taryn Simon 的 《A Living Man Declared Dead and Other Chapters》。裏面有一板又一板,卻有幾個空格的平面獨照:例如一個南韓家庭的照片,中間應是祖父的那一格卻消失了:原來他被北韓綁架後下落不明,正是A Living Man Declared Dead。另一個是南非攝影師 Guy Tillim 在民主剛果記錄當地第一次民主選舉的經過,特別記得一張選票的照片,上面的候選人多如天上繁星,即使每頁顯示百多人也要好幾頁,所以候選人的號不是「請投X號」,而是「請投第X頁第XXX號」...



本來打算回家,但趁着太陽還未下山,我再過河回到北岸,到上面提過的聖保羅大教堂,英國教會的重鎮。雖然巴洛克式的教堂確是壯觀,但目前來說,在它前庭的帳幕更有意思。聖保羅教堂是「佔領華爾街」的英國版,「佔領倫敦」的所在地。由上週末開始,約幾百人在那裡紮營,「

以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還會一直待到明年。我(也)不是經濟學家,但英國經濟不太好倒是明顯的事實,看看20﹪的消費稅就知道了。 顯然,在人來人往的商業區中的帳幕陣變成了該區的焦點,他們「資本主義是危機」的橫額,與後方的商業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成了半個旅遊景點。






在倫敦這半天,經歷真可說是多姿可彩,由美術館像是和我毫無關係的抽象圖案,到在街上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現實海報,倫敦真是一個容許各種文代意念發展的鎔爐。相片用手機拍攝,質素不佳請見諒。


路線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stin 的頭像
    Justin

    Memories of Everyday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