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篇替學校雜誌寫的文章,因為想欺騙流量的關係(笑),現在把它翻過來發表。



雖然耶穌會士沈福宗早在1682年便成為首個踏足英國的華人,但是華人的集落要到十九世紀初才在英國出現。在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被迫開放港口通商,不少船公司因而開展了英國與清朝的商船航線,例如行駛上海、香港和利物浦之間的「藍煙通」線 (Blue Funnel Line)。最早期的英國華人都是這些商船上的水手。為了讓放假的船員們有家可歸,船公司在船塢附近興建宿舍供他們局住。因此,利物浦便是全英以至全歐洲第一個華人社區的所在地。

部分水手在轉行後繼續居於港口一帶,所以早期的聚居點中,不論是利物浦的克里夫蘭廣場 (Cleveland Square)還是倫敦的Limehouse區都在港邊。第一間中餐館在利物浦的皮特街開幕後,服務這些水手的餐廳和店舖便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在華人住宅區中,這就是中國城的前身了。由於水手們勤快,不酗酒並照顧他們的家庭福利,這些華人頗受本地女子歡迎,一部分水手們還跟她們結婚和生育亞歐混血的下一代。不過,很多當地華人生活貧困,而華埠也成為了鴉片煙館和貧民窟的代名詞。到了二戰時期,在倫敦和利物浦已有為數約二萬的僑民。

由於華埠附近港口,它們大多都在納綷德國對英國的轟炸中遭受嚴重的破壞,很多人無家可歸。一些人搬到曼徹斯特和紐卡素,那裏的中餐館分別於1948和1949年開業。而留在利物浦的華人則向內陸發展,搬到目前唐人街的所在地﹣大教堂西面。受到在遠東歸來的士兵影響,東方的食品變得更時尚,可是,目前最著名,位於李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的倫敦唐人街要到70年代才略見雛形。

由那時開始,中餐業發展蓬勃,到了今天中餐外賣以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更多的華人移民﹣多數來自香港﹣使中國文化更為英人熟悉。其他的店鋪也陸續出現,例如中醫館、超市,已及法律和金融業等的服務。上述四個英國城市,和伯明翰的唐人街在80年代被政府以興建拱門的方式正式承認。 那些中式的巨型拱門標誌着這些華坪的存在,其中利物浦的拱門是中國以外最大的多拱拱門。

到了現在,英國的華埠不再是住宅區。很多華人不再住在唐人街內,或是搬到城市的其他區域,或是搬到了其他城市,例如格拉斯哥和列斯等。華埠則搖身一變成為了展示中國文化習俗的遊客和商業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stin 的頭像
    Justin

    Memories of Everyday

    Just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